- 昨夜今晨,京津冀发生这些大事(2025年1月26日)
- ▶北京:雪后北风加大 气温跌至冰点 千呼万唤的降雪,昨天总算是现身了!昨天20时许,北京市西部山区率先出现降雪,北京延庆佛爷顶21时至22时下了0.7毫米。今天...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根本在制度保障。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生态环境部负责人明确表示,这部党内法规是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领导的重要制度利器,为生态保护筑牢了制度根基。(8月15日《法治日报》)
秦岭违建别墅整治历经数年才彻底解决,祁连山生态破坏曾一度沦为“生态之痛”,这些深刻教训无不揭示:生态保护的成效,直接取决于领导干部责任链条是否拧紧。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成为全社会发展共识,压实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正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
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生态责任意识关乎区域生态质量。生态保护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需摒弃“任期政绩”短视,树立长远担当。中央环保督察案例显示,某地为GDP默许企业偷排,暴露分管领导“重经济、轻环保”的认知误区;而浙江丽水将生态指标纳入干部考核,10年稳居全省生态前列,充分证明领导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生态保护成效。
当前生态责任落实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温差。部分地方“责任悬空”严重:党委政府“一把手”责任虚化,分管领导履职不力,职能部门推诿扯皮。如内蒙古乌海违规新增焦化产能、海南红树林保护失责等案例,暴露责任链条断裂风险。更严峻的是,一些地方将生态考核变成“数字游戏”,通过数据造假、台账充数等手段应付检查,使责任落实流于形式。
压实责任需构建“制度闭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推行的“一岗双责”“终身追责”制度,正重塑干部行为逻辑。青海盐湖开发无序追责58人、山东淄博违法排污问责部门负责人,彰显“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震慑力。建立“责任清单”与“负面清单”双轨制,明确权责边界,从源头消除责任模糊地带。
考核指挥棒是责任落实的关键。将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等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核心,建立“绿色 GDP”核算机制,打破“唯 GDP”晋升模式。福建将河湖长制、云南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干部考核,实践表明,生态指标与干部晋升挂钩后,保护力度显著提升。此外,还需完善容错机制,区分失误与违法,激励干部在生态创新中担当作为。
技术赋能与公众监督是责任落实的双重保障。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技术建立全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让污染行为无所遁形;开通“随手拍”举报平台,将群众监督纳入督察评估体系,形成“天网+人网”的立体监管格局。江苏通过“环保脸谱”系统实现企业精准监管,浙江借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让责任主体买单,技术与制度的深度结合让责任追究更精准高效。
生态保护是必答题,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是破题关键。从秦岭复绿到长江清浊,从祁连山生态修复到黄河安澜,每项成果都是责任压实的见证。唯有让领导干部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才能筑牢生态屏障,让绿色发展落地生根。(王恩奎)
下一篇:没有了